中国的殡葬发展结束史发表时间:2025-05-08 11:00 中国的殉葬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,直至最终结束,以下是其具体过程: 起源与早期发展 • 原始社会:殉葬制度的雏形出现,人们会将死者的随身工具、武器及日用品等一同埋葬,以满足死者在阴间的使用。 • 商朝:殉葬制度盛行且达到空前残酷的程度。统治阶级大量屠杀奴隶作为人牲和人殉,除用作祭祀的祭祀坑外,贵族墓穴中也常用奴隶殉葬,少则几十,多则上千。如 1976 年发掘的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,一次就殉葬 98 人。 逐渐走向衰落 • 西周:周公倡导礼治天下,注重仁爱,提倡以器物和陶俑随葬代替活人殉葬,使得殉葬制度有所收敛,但在一些高级贵族墓葬中仍有活人殉葬现象。 • 春秋战国时期:随着生产力的发展、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及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,人们对殉葬制度的认识逐渐升华,其野蛮性和残酷性受到质疑和反对。如秦献公在位时,废止了活人殉葬制度,开始用陶俑代替人殉。 •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:秦统一六国后,活人殉葬现象基本绝迹。汉代统治者鉴于秦短命的教训,对厚葬持否定态度,薄葬之风兴起,陶俑陪葬更为普遍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厚葬之风有所抬头,但陶俑仍是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。 死灰复燃与再度兴盛 • 辽金元时期: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,人殉制度死灰复燃。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,述律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。元朝统治者大力鼓励殉葬行为,但不具有强制性,且殉葬对象不再固定为奴隶。 • 明朝:明初的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古代的许多礼仪制度,殉葬制度也死灰复燃。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有 38 名宫女殉葬;明成祖朱棣、明仁宗朱高炽、明宣宗朱瞻基等死后也都有妃嫔殉葬。然而,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八年(1464 年)临终之际,留下遗诏废除殉葬制度,此后明朝皇室殉葬制度基本结束,但民间殉葬现象仍存在。 最终废除 • 清朝:清初皇室殉葬制度盛行。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等殉葬,皇太极、顺治帝死后亦有妃嫔殉葬。康熙十二年(1673 年),康熙帝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以下奴仆随主殉葬,废除了人殉制度。但清政府仍表彰“夫死妻殉”的行为,称之为“烈女”“节妇”,并为其修书、立牌坊,导致民间人殉制度一直未能根除。 • 民国时期:辛亥革命后,在法律上严禁殉葬,这一残酷的制度才最终全面结束。 |